中國陶瓷講究象形取意 強調靜態(tài)和完整性

故宮博物院專家稱,想創(chuàng)造出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藝術品,必須認真研究古陶瓷。

日前,由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從各自藏品中遴選出的163件套明清時期的貿(mào)易瓷在上海博物館開展。該展覽不僅將明、清時期中國陶瓷外銷狀況呈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,而且也引起人們對當代陶瓷外銷的反思。從一些展品中,我們就能大致了解明清外銷瓷的一些特點,這對外銷瓷的藏家來說,或許能提供一些參考。

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呂成龍指出,早期,外國人主要是單純收購中國瓷器,后來發(fā)展成為來樣加工,在中國的窯場定制具有本國情調的瓷器。

此次展出的明代貿(mào)易瓷既有來自菲律賓、敘利亞和歐洲的傳世器皿,也有日本專門定燒的器物,還有從沉船打撈出水的珍貴瓷器,反映了銷往不同市場的中國陶瓷面貌的異同,揭示出當時瓷器的流通轉運線路,從中還可窺見明代中期至明末中國陶瓷外銷格局的發(fā)展與變遷。

到了清代,瓷器貿(mào)易進入“東印度公司時代”,西方各國的需求和審美為中國陶瓷生產(chǎn)帶來新的生機,產(chǎn)生了一些全新的造型和紋樣。

記者了解到,相較于西方金屬器皿,中國古陶瓷之美首先表現(xiàn)為造型豐富,因為講究象形取意,以模仿大自然的動物、植物、瓜果等形狀為主,源自生活,所以使人備感親切。此外,中國古陶瓷的造型還特別強調完整性,例如,不管是何種瓶子,總是由口、頸、腹、脛、足等組成。而且受傳統(tǒng)儒家大而全、和諧美滿思想的影響,中國陶瓷很注重均衡性的體現(xiàn)。

呂成龍說,如果仔細觀察,人們還會發(fā)現(xiàn)中國古陶瓷造型很強調靜態(tài),不太強調動態(tài),外形輪廓總體來說都比較柔和,不生硬,給人以和諧優(yōu)美的視覺感受。瓷器的裝飾技法多種多樣,包括刻、劃、剔、鏤、印、雕塑、塑貼等,裝飾紋樣也多富含吉祥涵義。

瓷器已經(jīng)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門類。新的時代,中國人要想創(chuàng)造出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藝術品,必須認真研究古陶瓷,在了解古代文化和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(xiàn)代技術、理念進行創(chuàng)作,這樣的創(chuàng)新才有可能成為經(jīng)典,中國陶瓷外銷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!眳纬升堈f。 

鑒賞

青花果樹紋油醋瓶

展覽中有一對清康熙時期的青花果樹紋油醋瓶,它是以歐洲的玻璃器皿為原型燒造而成。瓶頸部兩管交叉,腹內一分為二,互不相通,一半裝橄欖油、一半裝醋,往外倒醋時油不會出來,往外倒油時醋不會出來,可謂一器二用,設計構思非常巧妙。

景德鎮(zhèn)窯廣彩徽章紋湯盆

展覽中有多件紋章瓷,即為中國窯廠為歐洲貴族定制的瓷器,上有屬于這個家族的紋章。這件湯盆制于清乾隆時期,上面的開光內飾鳥雀棲枝紋位英國波內(Powney)家族徽章。波內家族居住在伯克郡溫莎,于1661年5月獲得這一紋章。家族中有多名成員在東印度公司任職。傳世器皿中,共有三套這個家族訂制的紋章瓷器。

此盆是西方人用餐時盛湯的器皿,十八世紀中期,外銷瓷中成套餐具的數(shù)量增加,湯盆開始流行,在一套餐具中,湯盆往往是最為華麗,器形最復雜的器皿,有各類仿銀器及動物造型。

景德鎮(zhèn)窯青花如意花卉紋香薰

這對薰爐應該是清康熙年間根據(jù)西方客戶的訂貨要求生產(chǎn)的,形制高挑秀美,與中國傳統(tǒng)式樣不同,屬康熙外銷瓷中并不多見的精品。器腹所飾多層如意花卉紋是康熙外銷瓷上的流行紋樣,時代特色鮮明。同時,這件由四構件組裝的、可以脫卸的器皿歷經(jīng)300年仍保持完好,也是難能可貴。

景德鎮(zhèn)窯青花人物故事圖把杯

這件明末的杯子是按照西方客戶的要求定制的,是歐洲常見啤酒杯的造型。杯子以青花裝飾,內容為獵鹿圖,一手持皮鞭的騎馬男子正在追趕著一頭鹿,鹿慌不擇路地向前逃竄,畫面充滿著動感。在歐洲造型的器物上,以中國的繪畫技法表現(xiàn)的中國傳統(tǒng)題材內容,在17世紀較為流行,對于西方市場來說,異域風格的內容,更吸引人。杯子有銀質蓋,這是在歐洲銷售以后,客戶按照自己的審美要求,由歐洲銀匠制作的。(以上藏品皆為上海博物館藏)

趣聞

外銷瓷運輸方式很講究  用綠豆芽纏繞保護瓷瓶

中國的外銷瓷收藏很多來源于沉船的水下考古所得,文博專家除了從中發(fā)現(xiàn)各類瓷器之外,也看到了一些頗為有趣的運輸方式。

“當時,運輸外銷瓷是一個專門的技術活!鄙虾2┪镳^副館長陳克倫介紹說:“瓷器用竹簍子抓緊便安全了。有時,承運人還會在竹簍子里撒上幾把綠豆,將瓷器泡在水中時,長出來的綠豆芽纏繞了瓷器,便起到了保護作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