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道銀先生退休多年仍很忙。他是中國文物學會修復委員會常務理事,上海博物館古瓷修復高級工藝師,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,也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。從業(yè)40年,他修復了600余件國寶級的古陶瓷,是國內(nèi)文物修復的領軍人物。
古陶瓷修復第一人
首都博物館的精品文物展廳,有一只被視作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的元青花鳳首扁壺被安放在顯著位置,這只扁壺以昂起的鳳首為流,以卷起的鳳尾為柄,鳳身繪于壺體上部,雙翅垂至兩側,構思別具匠心。然而,這件文物出土時,只是48塊碎瓷片,大的也就巴掌大小,小的只有黃豆那么大。
這件文物出土于20世紀70年代,是一件罕見的元青花精品。考古人員作了簡單修復,粘結成型后,殘缺處用石膏補缺,但補缺材料厚薄不均,用粉質顏色粗略接筆的正面紋飾已變色發(fā)黃,修補處部分已經(jīng)脫膠,壺柄斷裂。2003年,首都博物館新館建成,蔣道銀接到任務,重新修復這只扁壺。經(jīng)過拆卸、清洗、補缺、打磨、打底、做色、上光、做舊等多個步驟,歷經(jīng)數(shù)月,這只扁壺重現(xiàn)神韻,甚至連薄厚不一的鈷料斑、重疊處的鐵銹斑、暈散均一一再現(xiàn),看不出任何人工加工痕跡。
蔣道銀修復的文物上千件。從良渚文化扁足陶鼎到南宋官窯,從遼白釉碗到明青花雙系扁壺瓷配瓷,從唐彩繪陶仕女俑到徐秀堂紫砂藝雕螃蟹。14年前,他首次采用瓷片修補瓷器,至今無人超越,被稱為中國古陶瓷修復領域第一人。
偶然改行堅持40年
蔣道銀走上陶瓷修復之路實屬偶然。上世紀60年代,蔣道銀從上海戲劇學院舞美設計專業(yè)畢業(yè),留校從事舞臺美術工作。當時正值文革時期,每天的表演就是八個樣板戲,1973年的一天,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部到學校來招人,閑來無事的蔣道銀就跟著去了,那年,他27歲。
到了博物館,蔣道銀很快就愛上了那里清靜的工作環(huán)境和挑戰(zhàn)極大的陶瓷修復工作。文物修復有三個修復原則:修舊如舊;最小干預;可逆修復。
今年,正好是蔣道銀從事修復工作的第40個年頭。年近古稀的他卻沒有放下手中的修復工具,他家中有一個房間就是他的簡易工作室,桌上擺滿數(shù)十個化學試劑瓶,地上有三四件剛剛完成或者正待修補的古陶瓷器件。妻子裴菊芳是他最得力的助手。有時候要把幾塊碎瓷擺放成型后粘合,蔣道銀兩只手不夠用,妻子就會來幫忙,除此以外,她還負責做好全部的后勤保障工作。
女兒蔣蔚受到爸爸影響辭去了外企的工作,自己經(jīng)營著一家古玩商店。
出書辦班培養(yǎng)后人
自己的技藝登峰造極并不能讓蔣道銀滿足,他更關注的是這項技藝能不能傳承下去。改革開放后,許多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轉行,仍在一線工作的屈指可數(shù)。行業(yè)缺乏年輕力量,顯得青黃不接。
為了培養(yǎng)新生力量,最近蔣道銀做了兩件事,一是出書,二是授課。
今年上半年,蔣道銀編著的《古陶瓷修復技藝》正式出版,填補了古陶瓷修復書籍的空白。
蔣道銀還開辦了不少古陶瓷修復培訓班,為全國各地博物館、文物商店和收藏界培養(yǎng)了數(shù)百名修復人才。去年9月,他受聘于上海視覺藝術學院,成為古陶瓷修復專業(yè)教授。